“姐你拿去炖鱼汤吃,”香秀笑得腼腆。
兰娘只道使不得,“这倒占你便宜了。”
“把盆还我就没占便宜,”香秀笑道。
又站着与兰娘寒暄了会儿,福妞从堂屋探出头来喊,“嫂子,水滚了。”
“你忙去吧,”兰娘抱着盆,她往外走时说,“等会儿让我家丫头送回来,不占你个盆的便宜。”
香秀送她到门口,回去时拿了两把沉甸甸的香椿头,搁门口的野菜篮子里,抓了个干姜,切片扔甲鱼汤里。
晌午水生和满仓不回来,在秧田里推秧板沾了满身泥,回来换衣裳麻烦,香秀把饭送过去。
炖了甲鱼汤,她蒸了一木甑的饭,清炒了盘豌豆尖,经过热油一炒更加透绿,又烧了咸菜烩笋丝肉沫。
她把饭菜装在老旧的食盒里,让福妞看着家吃饭,她去给水生送饭。
路上遇见不少下了田赤着脚回去吃饭的村里人,有几个婶还问她晌午烧了什么菜,香秀强撑着面皮回了。
同行一段路,到了秧田人就少了些,她走在田道上,水生刚推平一块烂秧田,满仓卷着裤脚,两条腿全糊着泥,喘着粗气蹲在小道上。
“哥,嫂子给我们送饭来了,”他眼尖,忙站起来冲田里的水生喊。
水生听见了,放下推秧板,从泥地里出来,脚底湿滑。他在一旁草丛处来回蹭了蹭脚上的泥,从另一条路走过来。
“先洗洗手,都是泥浆,”香秀取下灌了水的葫芦,拔出塞子给哥俩淋淋手。
满仓使劲搓着,一边往食盒那瞅去,他饿得慌,“嫂子,你烧了啥呀,好香。”
“炖了鱼?”水生偏头问她。
香秀用湿手抹了下他脸上的泥点子,这才说:“早上三婶给了几只甲鱼,炖了一只,给你们使了力气的补补。”
“你吃了没?”水生低头问。
“吃了来的,”香秀回他,找了块空地把菜一样样拿出来,满仓接过碗,先盛了饭给他大哥。才自己大口扒着饭,笋丝混咸菜就顶下饭,再来点很嫩的甲鱼肉,他都不用嚼,一口就咽下肚。
这时还在泥地里的,各家都遣小孩送吃食来,人还没见着,远远就听着声音,“阿爷,阿爹,好吃饭了,今天有煎鱼。”
还能听见报菜名的,“啥吃的啦,香椿和豆腐,腊肉片、野菜团子还有鱼汤。”
水生吃完一碗饭,才开口说:“下回叫福妞来送。”
稻田边生了不少的茅草,香秀掰了一大半,拿回去晒成干草给母鸡垫窝。闻言摇头,“这过来有个水塘,哪好叫她来的。”
水生也不说了,香秀单手捆了一把茅草,等两人吃得精光,望了眼还有不少没弄平整的稻田,交代了声,“别蛮干,累了就早点歇。”
说是早点歇,其实没法歇,地平了之后就得灌水,倒入底肥。要用丈杆量出每块秧田的宽度,在中间划出能排水的秧沟来。
要是种稻的秧田不平,那秧苗出得不齐,这收成就损了大半,所以这事上马虎不得。
香秀收了东西回去的路上,好些人出来采桑叶,眼瞅着到了蚕月,家里养蚕的又得忙活起来,不让外人进屋了。
晌午后香秀和福妞洗了一个大缸,这缸是用来浸稻种的,挑个好日子浸了种,就能撒种子进稻田里了。
夜里吃饭时,香秀夹了块清蒸鳜鱼的肉,这鱼刺少肉嫩,只撒些料酒一蒸,也鲜得很。
她不爱吃香椿,把它往福妞那边递了递,然后说:“明儿去买些纸钱来,把爹娘的坟先给上了吧。”
清明虽没到,但这里只有去世未满三年的新坟,才要正正好好在清明祭奠,要是老坟,前三天后四天都可。
水生有些沉默,他点点头。
到了临睡前,香秀数着她这段日子来攒的钱,她另放了一堆,水生问她,“数了钱做什么去?”
“阿奶新丧不久,”香秀摸着钱,垂下眼皮,“想给她多烧点金元宝,摆一双红蜡烛。”
“晚些时候我陪你一道去,”水生拍拍她的肩膀,这一夜便悄无声息地过去。
转日买了纸钱,水生将白条挂在爹娘坟前,用石头压着,又烧了黄纸、元宝,点了蜡烛,絮叨了些话。
拉着香秀一同在他爹娘坟前叩了三个头,满仓和福妞也拜了墓,两个孩子又把墓前长的草都给除了。
待了好一会儿,这才满腹心事地下山。
山脚下有个水塘,沿河生了不少芦苇,有孩子赤着脚在水里摸着什么。
水生凝重的脸上有了点笑意,他拉着香秀的手说:“忙忘了,这会儿是摸田螺的好时候。”
“还有野鸭蛋嘞,”最靠近水塘的小孩举着个鸭蛋,招呼满仓,“满仓,你领福妞一块来摸啊。”
满仓喊了声,“我领我妹一道来,你摸了多少个?”
“三个,”小孩扯开衣裳,把兜着的鸭蛋给他瞧,满仓急急捋起裤脚就往下走。
水生骂了他句,叫他当点心,他转过头又好声好气同香秀讲,“你吃不吃田螺?”
香秀吃不来田螺,她嗦不出肉来,除非田螺个头特别大,要是碰到长脚螺丝,更是连挑也挑不出来。
可她挽了袖子说:“摸些来,砸了壳炒一盘。”
都说清明螺,赛过鹅,清明前后水塘里的田螺正是个头大肉多的时候,随便摸一个都有大拇指头粗。
只是这会儿水还冷着,水生没叫她摸,背着人说了句,“仔细来月事又疼,二姑说水寒少碰为好。”
香秀收了手,她虽脸热,却也不犟,“那我去瞧瞧有没有野鸭蛋。”
芦苇丛里还留有一两个蛋,福妞摸到一个就喜滋滋地说:“嫂子,晚上吃鸭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