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他无缘无故被锦衣卫抓走,便有人振臂高呼,为他鸣不平。
几十名书生跑到锦衣卫衙门前,要求锦衣卫释放张书生和其他书生。
他们并非白身,都是有功名的,锦衣卫不能像驱赶普通百姓那样把他们轰走,更不能全都抓进去,这里是京城,锦衣卫虽然可便意行事,却也不能把这么多人全都抓进诏狱。
锦衣卫无奈,只好叫来了国子监的人,由国子监出面,把这些书生连劝带吓,好不容易才送走。
而经此一闹,那些被抓的书生写的诗词,再一次传遍京城。
以前没有留意的人,现在终于看清楚了,这些诗词竟然全都是嘲讽皇室绝后的。
什么无根,什么断絮,总之,只要不是文盲,一眼就能看出来他们是在讽刺。
宗室的老头子们坐不住了,就连那几位在家养病的,也挣扎着要去太庙撞头,以死谢罪,梁王一脉要断后了,他们这些亲戚全都有错,他们没能给梁王留后啊,没脸去见祖宗了,还是现在就去撞死吧。
永嘉帝,你们又哭又喊怎么没有一个真的去撞死呢。
结合之前乌鸦示警的事,百姓们陷入了恐惶之中,如今梁王要断后了,是不是又要乌鸦示警了。
虽说那是上天的意思,可是谁也不想看到那么多的乌鸦啊。
尤其是宗室的老头子们,他们想要进宫向永嘉帝当面哭诉,然而永嘉帝不见,这也难不倒他们,备上马车,出城去了,直奔长寿宫。
这下子轮到太上皇烦了,这些老头子,已经严重影响到他的修炼了,原本过上三五年就能成仙的,现在倒好,修为后退了好几年,怕是还要再等十年八年才能飞上那九重天快活逍遥。
这一日,永嘉帝接到了太上皇的口谕,让他不要再拖了,不过就是一道圣旨的小事。
事到如今,即使没有太上皇的这道口谕,永嘉帝也不想再拖了。
九月初九,重阳日,一道圣旨打破了梁王府的平静。
“奉天承运,皇帝诏曰,梁世子赵廷晗年已长成,淳良方正,仁孝友爱,伦序当立,承继亲王位”
随着这旨诏书,赵廷晗正式成为梁地新主。
而随着这旨诏书,另有一道圣旨,赵廷晗之弟赵廷暄年已十六,特准入国子监读书。
如果说,第一道圣旨已经让聂氏心沉谷底,那么这第二道圣旨,对于聂氏而言便是如遭雷击。
在赵廷晗活过中秋之后,聂氏也曾想过,皇帝会让赵廷晗继承王位,她也安慰过自己,即使赵廷晗做了梁王,那也是她的儿子,她仍然是梁地最尊贵的女人。
可是现在赵廷晗真的继承了王位,聂氏还没有来得及再次自我安慰,便听到了令她震惊得几乎原地爆炸的消息。
皇帝让赵廷暄去国子监读书!
什么读书,分明就是让他去京城为质!
是了是了,赵廷晗回来了,他尚未成亲,即使成亲也不可能立刻就生下儿子,而小世子都是年满五岁方可进京,否则年纪太小,说不定会死在路上。
因此,无论赵廷晗是自己生还是过继儿子,那都要六七年后方能送到京城做质子。
而梁王府并非只有赵廷晗这一个男丁,还有赵廷暄。
赵廷晗的儿子尚不知在何处,赵廷暄这个亲弟弟却已经十六岁!
大雍立朝之后,虽然都是由世子世孙做质子,但也有过叔叔代替侄子做人质的先例。
两代之前,北燕王继位后一直无子,连生几个女儿,无奈之下,只能由北燕王的亲弟弟进京为质,那位公子在京城做了十年质子,北燕王好不容易得了一个儿子,可是小侄儿年纪太小,无奈之下,叔叔又替侄子在京城住了五年,五年之后,叔叔已经三十多岁,方能回到北燕。
可是也该他倒霉,他回到北燕不过三年,北燕王便死了,年方八岁的小世子回来继位,成为新的北燕王。
小北燕王只有八岁,没有亲兄弟,于是这做质子的名额再次落到叔叔头上。
好在叔叔在京城做质子时没有闲着,生了三个儿子,便在这三个儿子当中挑选了一个去京城做了质子。
因为有了这个先例,所以现在永嘉帝让赵廷暄进京为质,毫无争议。
但是聂氏却已经晕死过去。
她一直都和乔贵妃通信,难道是她写得太含蓄,乔贵妃没能领会她的意思,没有替赵廷暄在圣上面前美言?
聂氏回忆她给乔贵妃写的每一封信,越回忆越后悔,为了儿子,她写得露骨一点又如何?
也怪那乔珍珠,不通文墨,太过粗鄙,竟然看不出字里行间中的深意。
聂氏一病不起,这一次是真的病了,不是装的。
然而就在此时,乔贵妃的信又到了。
在这封信里,乔贵妃看似无意,讲起了北燕王叔为侄儿为质的往事。
看着看着,聂氏的眼睛亮了。
在此之前,她并不知道这段发生在一百年前的往事。
却原来,那位八岁的小王爷继位不久,便染上天花,一命呜呼!
他没有嫡亲兄弟,又未成亲,于是这王位便落到了叔叔头上。
那位做了整整十五年质子的叔叔,在他三十一岁时,继承了侄儿的王位,成为北燕之主。
现在的北燕王一脉,都是他的子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