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乾隆五十二年,乾隆帝在避暑山庄翻阅《四库全书》时现书中谬误颇多,因此下令复校。乾隆五十六年,乾隆帝再次在避暑山庄翻阅全书时,又现了错误,遂下令复校补漏。
在纪昀等人的直接过问和监督之下,《四库全书》终于完成了。此时,时间已到嘉庆九年。
这一项文化工程,共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努力。
纪昀在其中的功劳显着,挥着重要作用并占据了主导地位,是当之无愧的学术界一代宗师。】
<乾隆帝厉害啊!两次都是他现了书中有错误诶。[点赞]>
<额,上面的那条评论……你是不是对乾隆帝有什么误解?>
<啊……之前不是说他学了几万多诗嘛,就只有一入了中学生的语文课本里,而且最后一句还疑似纪晓岚代笔[笑哭]>
<不是,乾隆毕竟是皇帝诶,他的文学素养和知识面肯定比许多人都要高啊,从他写了几万诗就能看出来了吧[捂脸]想嘲笑他,但也不要一棍子打死了吧。>
<《四库全书》编了三十多年啊,我记得《永乐大典》好像几年就完成了。>
<纪晓岚的作用是啥?主纂修官?>
<反正就是对《四库全书》没好感……>
<编写出来后,那些孤本什么的,是不是都被毁了?>
<包毁的,清朝惯性如此,最爱做的事。>
[明永乐帝朱棣:可恶的清朝人!]
[宋熙宁四年王安石:不赞同他们如此编写方法。]
[宋熙宁四年苏轼:《四库全书》编写出来后有在市面上传播吗?]
[明景泰六年于谦:肯定不会。]
[明正德帝朱厚照:写诗写了几万?!佩服,佩服……]
[明嘉靖帝朱厚熜:你看看他活了多少岁,你要是也活到了那个岁数也可以。]
[清乾隆帝爱新觉罗·弘历:……!]
……
“他……”杜甫纠结地开口,“这位乾隆皇帝写了几万诗仍被后人嘲笑……是因诗中的内容还是其他原因?”
“额,说他没才华吧,他又写了几万。说他有才华吧,好像后人对他的评价不太行。”李白伸懒腰,仰着头道:“那就给我们看看他写的诗是什么样子?”
“嗯嗯,我也好奇这样一位皇帝诗人会写出什么样的诗。”
高适等人也纷纷附和。
没有太久的时间,光幕上已经出现了乾隆帝的诗歌精选。
而送到光幕上的人则是道光年间的人。
伴随着一阵阵的笑声,众人心中还明白了一件大事。
那就是道光帝很难压制住百姓了。
……
道光帝气得不知如何是好,他当然不是觉得任由清代百姓笑话皇爷爷这件事让他感到不好,而是因为他现在的处境十分被动。
广袤的土地上,遍眼望去,南方尽是反贼。
此时的局面让他想到了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境况。
“苍天啊!大清不能亡于朕之手啊!”
“为什么!天下还有何人能信任?!能托付?!”
“忠臣、良臣、贤臣又在何处?!”
……
【说起纪昀,我们对他的印象还有一个就是他也是写书的人!中学时我们有学过他的一篇文章《河中石兽》,它出自纪昀所写的《阅徽草堂笔记》之中。
这里简单介绍下,纪昀这个人和他创作的《阅徽草堂笔记》之间的故事。
创作时间是纪昀在担任《四库全书》总纂官十余年之后,通读《阅徽草堂笔记》全书不难现此书和《四库全书》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,甚至是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纪昀的创作。
乾隆五十四年,纪昀年过花甲,开始写书。这个时间段,《四库全书》即将完成,纪昀的时间也相对宽松,写文的环境较之前相比宽松。
清朝乾隆晚期,封建皇权至高无上,并专制制度达到顶峰。乾隆帝更是刚愎自用、独断专行。作为朝臣,最大的危险是皇帝。纪昀在这一时期创作的《阅徽草堂笔记》虽也有揭露官场的黑暗,描写亲朋故友间的友谊,但也有对皇权的妥协。】
<哦,是河中石兽啊……现在还记得里面的最后一句话:“然则天下事,但知其一,不知其二者多矣,可据理臆断欤?”>
<提《阅徽草堂笔记》还真没什么印象,但是《河中石兽》还是记得的,这篇文章是要求全部背诵的吧?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