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譬如卖种子,左手进,右手出,管理好进出项的流动就能赚暴利。”
“再譬如化肥,利润虽然不如种子暴利,但依旧是同样的道理。”
“更夸张的是农産品加工,像我的餐馆就算是其中一环。一颗有机小白菜,菜农售出大概在八毛每斤,可它经过经销商丶运输商丶餐厅加工,最後卖到餐桌上,价格是48元一盘,而其中的用量大概只有200克。”
孟西施讲完才意识到,她描述起经营故事时,思路比从前真正还在行业中还要清晰流畅了许多。
天知道,她以前真就是个只做菜,不管成本丶不管利润丶不管营销的纯粹厨子,唯一上心的只有创意和美味。
要不是她的合夥人给力,恐怕第一个月餐馆就要关门大吉。
难道真的是历经千帆过,在边远大山的田野里贴近産业第一线的缘故?
怪不得她老家的公务员系统总要让大学生下基层摸打滚打历练呢。
“所以你说,哪怕後面能联産承包,我们利润能有10个点吗?”
孟西施在心里草算。
假如他们能保证十个点以上的利润,日子过得肯定要比现在舒坦,只要是向上在走,未来总归会越来越好。
程隼算了算他们这两年在自留地种菜的成本回报:“刚开始会有点难,买了农机应该会好一点。”
孟西施猜到答案,感慨道:“其实最开始种地也不是想要发什麽大财,就想着自给自足,弄点自家吃。”
她望了一眼菠菜地旁边周内种下的黄瓜和茄子,笑着说:“现在自家够吃了,却忍不住想要再赚点小钱,欲望大概就是这麽一步步膨胀起来的。”
“慢慢来吧。”
程隼把最後一筐菠菜装好,两人准备去邻居好友家串门互赠。
自从大队对自留地的生産变得宽松,各家都把荒废的那半亩地重新垦了出来,种什麽的都有,于是自由市场应运而生,渐渐兴起了“换菜”。
大概意思就是我送你两斤菠菜,你再送我六只胡萝卜,实质上是以物易物的经济学,但打着的却是“家里丰收,赠送蔬菜”的旗号。
公社监督队发现时,也不好说什麽,毕竟没有形成正儿八经的买卖,不外乎就是邻居们互相换点新鲜菜来吃。
第一站自然是李大姐家。
他们家的自留地土壤不够肥,种蔬菜性价比并不高,于是李大姐请教了一番朱进财,得到了最适合他们五口之家的菜种建议——土豆和芋头。
李大姐有三个儿子,正是长身体的年纪,吃得又多又快,光是凭队里发的粮食根本就不够吃。
从前没有自种蔬菜时,她靠着在供销社送货的哥哥帮扶。她大哥偶尔能给三个侄子送两盒国産乳精,否则李大姐天天都在家里犯愁孩子的营养问题。
现在有了土豆和芋头,起码在饱食度上能顶一顶饿,拿去换菜也算是队里的热销産品,光是量大管饱这个特点,就足够吸引别家拿苋菜荠菜奶白菜等营养叶菜来换一换。
拿到孟西施他们送来的满满一篓菠菜,李大姐兴奋地让她丈夫抱了一麻袋的土豆出来。
“快,快,西施他们夫妻又给咱送菜来了,这菠菜营养可好了,小孩吃了补维生素的,对身体好。”
她丈夫是个地地道道的山里汉子,没听说过什麽叫维生素,嘀嘀咕咕琢磨了一通,小声道:“天天说些听不懂的……”
孟西施他们还要去下一家,李大姐便指挥丈夫直接把那一麻袋土豆搬到了他们家的篱笆内。
“谢了!”
“等芋头刨出来再给你们一袋。”
两人接着往前走。
一路上,竹篓里的菠菜越来越少,转而变成了各式各样的春菜和蔬果,白菜和萝卜最多,其次是豌豆和花椰菜,甚至还有类似蒜丶韭菜丶香菜这样的香料。
最後则是刚才路过时没能挤进门的朱进财家。
别说是桥西大队的社员们知道他家蔬菜长得好,就连瀑布桥隔壁的桥西大队都知道了。
最近几日,来朱进财家换菜的人越发多了起来,有时候来晚半小时,就啥都换不到,直接“售罄”。
“西施,程隼,你们来了。”
眼下接近黄昏,朱进财他们家门口终于清净许多。
张婶从屋内拿出提前给他们两人留下的半筐菜,解释道:“大朱被叫去开会了,这些是留给你们的。”
程隼接过筐,低头一看,发现是他们夫妻专门给孟西施留的番茄。
“是你喜欢的。”
“哇,谢谢张婶!”
孟西施种菜两年,哪怕有程隼这个半吊子的外挂存在,他们俩也始终没能成功培育出多汁的番茄。
番茄种植看起来简单,实际上它成长速度太快,病害与徒长风险也会随之上升,把握不好时机就容易降低産量丶减少风味,最後一根苗上往往只能结出乒乓球大小的果实。
孟西施得了他们的私心照顾,自然忍不住多和张婶唠了几句。
“大朱这两天都很忙吗?今早秧苗地那边剪葡萄藤也没看他来,他可是最宝贝那批紫葡萄了。”
张婶说到这里就有些动气:“别提了,最近也不知道什麽情况,他天天都被叫去县里开会,咱就一农民还真整成专家了?闹得好几天都是我一个人张罗家里!”
话音落下,孟西施和程隼默契对视一眼,听出她话里的玄机。
看来变化比预期还要早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