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大众文学>女主叫宋韵轻的 > 第八章 朝廷征召风云再起(第1页)

第八章 朝廷征召风云再起(第1页)

村子里的生活在抗疫胜利后,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与安宁。清晨,第一缕阳光轻柔地穿过淡薄的云层,温柔地洒在小院,给整个院子披上一层如梦似幻的金色薄纱。我在院子里侍弄着那些愈发繁茂的花草,它们像是被赋予了生命一般,在微风中轻轻摇曳,每一片叶子都闪烁着生机。我轻轻抚摸着花瓣,感受着它们细腻的质感,心中满是惬意。苏轼则在一旁整理农具,准备下田劳作。他专注的神情让我觉得,岁月静好也不过如此。老槐树下,留下了我们无数的欢声笑语,或是分享着田间的趣事,或是讨论着新学的草药知识,每一刻都充满了温馨。

然而,这样的平静并没有持续太久。一日,村子里突然来了几个身着官服的人,他们步伐匆匆,神色间带着几分急切,径直朝着我们的小院走来。苏轼正在院子里弯腰整理农具,不经意间抬眼看到他们,手中的动作顿了一下,微微皱起了眉头,眼中闪过一丝警惕。为首的官员身材高大,面容严肃,见到苏轼,立刻拱手行礼,声音洪亮地说道:“苏学士,皇上有旨,宣您即刻回京。”

苏轼闻言,手中的农具“哐当”一声掉落在地,他的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,仿佛被一层阴霾笼罩。他下意识地看了看我,那眼神中满是无奈与担忧,仿佛在告诉我,他并不想离开这个宁静的小村子,不想离开我。

我心中猛地一紧,一种不好的预感涌上心头。我快步走上前,努力让自己的声音保持镇定,问道:“不知皇上为何突然宣苏公子回京?”官员摇了摇头,脸上露出一丝为难的神情,表示自己也并不清楚详情,只是奉命行事,务必让苏轼尽快启程。

苏轼沉思片刻,他的眼神中透露出纠结与挣扎,似乎在权衡着什么。过了一会儿,他对官员说道:“请各位大人稍作休息,容我与家人告别。”官员们点了点头,退到一旁。

苏轼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,深深地叹了口气,然后缓缓转过身,紧紧地握住我的手,他的手因为劳作而粗糙,但此刻却传递出无尽的温暖与不舍。他的声音略带沙哑,说道:“苏瑶,此次回京,不知是福是祸。这朝堂之上,波谲云诡,我实在放心不下你。”

我强忍着泪水,努力挤出一丝微笑,说道:“苏公子,你放心去吧。我会照顾好自己的。你此去一定要多加小心,千万不要卷入那些无谓的争斗。我等你回来,这里永远是你的家。”苏轼轻轻将我拥入怀中,他抱得那么紧,仿佛要把我融入他的身体里,生怕一松手就会失去我。

在村民们担忧的目光中,苏轼跟着官员们离开了村子。他走几步就回头看看我,眼神中满是眷恋。我站在小院门口,望着他远去的背影,直到他消失在道路的尽头。那一瞬间,仿佛整个世界都失去了色彩,只剩下我孤零零地站在原地,心中空落落的。

自他走后,我每日都在院子里等待着他的消息。我会坐在老槐树下,望着村口的方向,一坐就是一整天。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在身上,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,可我却无心欣赏。为村民们看病也成了我生活中唯一的慰藉,只有在忙碌中,我才能暂时忘却心中的思念与担忧。

早上,我会早早地背起药箱出门,去看望那些患病的村民。张大伯的咳嗽一直没好利索,我会仔细地为他把脉,调整药方,还会耐心地叮嘱他按时服药,注意饮食。“姑娘,多亏有你,我这老毛病才慢慢好起来。”张大伯感激地说道。我微笑着回应:“大伯,您别客气,这都是我应该做的。”从张大伯家出来,我又前往李婶家,李婶的孙子这几天有些积食,我给他开了些消食的药方,还教李婶一些简单的推拿手法。李婶拉着我的手,眼眶微红:“姑娘,你心善又医术好,苏公子肯定会平安回来的。”我勉强挤出一丝笑容,心中却五味杂陈。

午后,我回到院子,开始整理草药。每一株草药都被我小心翼翼地摆放好,晾晒、分类,忙得不亦乐乎。偶尔,我会停下手中的动作,望向村口,心中默默期盼着苏轼的归来。阳光洒在院子里,一切都如往常一样,可我的身边却少了那个熟悉的身影,心中的思念愈发浓烈。

然而,日子一天天过去,却始终没有苏轼的音信。我心中的担忧越来越重,常常在夜里辗转反侧,难以入眠。我会望着窗外的明月,想着苏轼此刻在京城的处境,他是否也在思念着我。有时,我会忍不住胡思乱想,担心他在京城遭遇了危险,或是陷入了政治的漩涡无法自拔。每一个念头都像一把尖锐的刀,刺痛着我的心。

我开始频繁地向来往的路人打听京城的消息,哪怕只是只言片语,我也会仔细聆听。有一次,一个商人路过村子,我急忙上前询问,他却只是摇了摇头,说京城的局势复杂,他也不太清楚。我的心再次沉入了谷底,那种无力感让我感到绝望。可没过多久,村子里来了个自称从京城来的行脚人,他说在京城看到苏轼和一群官员在一起,神色匆匆,好像在商讨什么大事。我满心欢喜,以为能得到更多确切消息,可当我再追问时,他却含糊其辞,只留下我在原地满心疑惑,更加牵挂苏轼。

在等待的日子里,我也没有闲着。我会在院子里种植更多的草药,精心照料它们,希望苏轼回来的时候,能看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。我还会翻阅那些医书,研究新的药方,想着如果苏轼回来生病了,我就能更好地照顾他。

这天,我在整理草药时,突然想起苏轼曾和我一起上山采药的情景。那时候,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,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。我们穿梭在山林间,寻找着珍贵的草药,偶尔还会发现一些不知名的野花,苏轼会摘下一朵,轻轻插在我的发间,笑着说:“苏瑶,你比这花还美。”想到这里,我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,可很快又被思念所取代。

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,我在思念与担忧中苦苦煎熬,等待着苏轼的归来。每一次听到村口传来的脚步声,我都会满心期待地跑去张望,可每一次都失望而归。但我始终相信,苏轼一定会回来,我们的生活会重新回到从前。

而此时的苏轼,在前往京城的路上,心中也满是牵挂。他坐在马车里,看着窗外不断后退的景色,思绪却飘回了那个小山村。他想起与我一起在田间劳作的日子,汗水湿透了衣衫,却充满了快乐;想起在老槐树下,我们一起度过的那些宁静的午后,读书、聊天,时光仿佛都变得缓慢。他深知此次回京,必然会面临诸多挑战,朝堂上的政治斗争向来残酷,他与王安石变法派的矛盾虽有所缓和,但保守派也在虎视眈眈。他担心自己会陷入两难的境地,更担心无法保护我和那个宁静的家。

到了京城后,苏轼还没来得及好好休息,就被卷入了一场复杂的政治漩涡。他刚踏入府邸,就有几位保守派官员前来拜访,他们表面上是来寒暄问候,实则是来试探苏轼的态度。为首的一位官员,满脸堆笑地说道:“苏学士此番回京,可谓是众望所归啊。如今朝堂局势动荡,变法派胡作非为,百姓苦不堪言,苏学士定要为天下苍生做主啊。”苏轼心中明白他们的意图,微微皱眉,冷静地回应道:“变法之事,有利有弊,不能一概而论。如今当务之急是解决民生问题,而非党派之争。”官员们听了,脸色微微一变,但仍不死心,继续劝说:“苏学士,您在朝中威望颇高,只要您振臂一呼,定能集结众人之力,推翻这混乱的变法。”苏轼不为所动,坚定地说:“我只做对国家和百姓有益之事,不会被党派利益所左右。”官员们见劝说无果,只好悻悻离去。

几日后,苏轼在街上偶遇了昔日好友章惇,本以为会是一场温情的重逢,可谈及变法,两人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。章惇如今已是变法派的中坚力量,他极力劝说苏轼支持变法,认为苏轼的加入能让变法更加顺利推行。苏轼却认为变法虽有可取之处,但实施过程中弊端丛生,不能盲目推进。两人各执一词,不欢而散。这次相遇让苏轼更加明白,在这朝堂的洪流中,曾经的情谊也难以抵挡政治立场的差异。

在京城的日子里,苏轼一边要应对保守派的拉拢和变法派的猜忌,一边还要为京城的民生问题奔波。他四处走访,了解百姓的生活状况,向朝廷上书建议改善民生的措施。然而,他的建议却遭到了一些官员的反对,他们认为苏轼的想法过于理想化,会影响到他们的利益。苏轼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,心中的压力越来越大。

而我在村子里,对苏轼在京城的遭遇一无所知。我依旧每日为村民看病,等待着他的消息。有一天,村子里来了一位云游的僧人,他路过小院时,看到我在院子里整理草药,便停下脚步。僧人双手合十,说道:“女施主,我看你神色忧愁,可是有心事?”我叹了口气,将苏轼被召回京,至今没有音信的事情告诉了他。僧人微微点头,说道:“一切皆有定数,女施主不必过于担忧。苏学士福泽深厚,定会平安归来。”我听了,心中稍感安慰,向僧人道谢。

日子依旧一天天过去,我在思念与担忧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日夜。终于,有一天,村口传来一阵喧闹声。我心中一动,急忙放下手中的活,朝着村口跑去。远远地,我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,正是苏轼。他的脸上带着疲惫,但眼神中却充满了喜悦。我们的目光交汇,那一刻,时间仿佛停止了。我不顾一切地朝着他跑去,投入他的怀抱。苏轼紧紧地抱住我,仿佛抱住了全世界。他在我耳边轻声说道:“苏瑶,我回来了,再也不离开了。”

然而,苏轼刚回到村子不久,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与我相聚的时光,朝廷的一封加急信件又打破了这份宁静。苏轼拆开信件,脸色瞬间变得凝重。信中说,京城突发严重的旱灾,百姓颗粒无收,饿殍遍野,皇上责令苏轼即刻返京,协助处理救灾事宜。苏轼深知灾情紧急,可看着我满是不舍的眼神,他又于心不忍。但最终,他还是决定以百姓为重,再次踏上了回京的道路。我望着他离去的背影,泪水模糊了双眼,心中默默祈祷他能平安归来,也希望这场灾难能早日过去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