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其实这对平王也是好事。李家姑娘做了平王妃,太后娘娘自然对平王也多几分眷顾和怜惜。”
范大将军一派忠臣做派,对平王不闻不问,摆明了要划清界限。范贵太妃被常年关着,神智已经有些失常,早就不在人前露面了。
平王就在宁安宫里住着,最大的靠山,就是李太后。李太后选娘家侄孙女做平王妃,也可见是养平王多年养出了真情谊,是真心为平王考虑打算了。
宫宴散后,女帝陛下和长宁侯带着太子殿下,一同送李太后和平王回宁安宫。
平王今日玩得开心,一路蹦蹦跳跳,顺手从廊檐下的花盆里摘了一朵鲜花,兴致勃勃地给侄女宝儿戴上。
宝儿也很纵着平王,凑过脑袋,让平王给她戴上鲜花。
李太后看着这一幕,眼中露出笑意:“宝儿是个心善的孩子。”
宝儿心善,做了太子之后,也能善待平王。这才是最让李太后满意之处。
姜韶华心中了然,冲李太后笑了一笑:“母后倒是全心为平王考虑着想。”
李太后也是一笑:“哀家养了他七年,整日看着他。现在倒是觉得,傻人有傻福。他这样快活地过一辈子,未尝不是件好事。”
顿了顿,又轻声道:“过几日,是哀家生辰。哀家打算召李家女眷进宫。到时候,皇上得了闲空,就来宁安宫看看。”
看什么?
当然是看看李太后挑的人是否合意。
要做平王妃,别的不重要,重要的是她这个天子的态度。她愿意接纳,李氏女才能进皇室的门。
至于李太后是否存着不为人道的野心,想让李氏女生出姜氏血脉,日后或许有机会扶皇孙谋夺皇位……这样的可能性当然有。事实上,只要平王娶妻并生出子嗣来,对皇位的传承就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。
李太后这是在试探姜韶华的态度。
如果不愿承担这个风险,可以用的手段太多了。譬如平王忽然重病离世,成婚后意外身亡,或者手段柔和一点,平王妃一直生不出孩子来,也就免了后患。
姜韶华看一眼李太后,淡淡一笑:“好,等母后生辰,朕一定来宁安宫凑凑热闹。”
李太后暗暗松一口气。
姜韶华是圣明天子,有胸襟有格局,不屑于行鬼祟之事。登基这九年,确实一直对平王不错。对她这个太后也算恭敬。
不过,如果以为天子手段温软那就大错特错了。
想想郑太皇太后,被软禁了整整六年。姜韶华丝毫没有心软放太皇太后出来的意思。
……
六日后,李太后生辰宴。
宁安宫设了宫宴,李家女眷被宣召进宫。真实目的,大家心里都清楚。不过,为了体面好看些,除了内定的平王妃,还有几位年轻的闺秀也一同进宫,为李太后贺寿。
有崔家的姑娘,有王家的千金,还有董家闺秀。京城新贵陈家冯家人丁都不兴旺,没有嫡支的姑娘,又不能拂逆了太后娘娘的好意,便各自从旁支里挑了一个适龄的姑娘进宫赴宴。
陈家的姑娘相貌秀丽性情柔顺,冯家姑娘天真烂漫,笑起来稚气可爱。
她们两人自知是绿叶,进了宁安宫后,两人便待在角落里,小声说话。她们既不往太后面前凑合,也不去抢李家姑娘的风头。
这位李姑娘,是李芳菲李舍人的堂妹。李氏女都生的好相貌,李芳菲美丽动人,这位未来的平王妃李芳华也是杏目桃腮,很是娇俏。而且,李芳华才学出众,弹的一手好琴。
今日寿宴,精心装扮后的李芳华坐在中央,纤长的手指轻拨琴弦,琴声淙淙,悦耳动听,风姿楚楚动人。
众人不时发出赞叹声。
可惜,平王丝毫不懂欣赏。他坐了一会儿,屁股像扎了一根刺,扭来扭去。
李太后笑着转头问他:“这首琴曲好听吗?”
平王胡乱点头,然后起身就跑了出去。
番外之平王(二)
平王是什么样的人,进宫赴宴的姑娘们都听说过。不过,道听途说没什么深刻感受。此时亲眼目睹,几乎都被吓了一跳。
众人下意识地都去开李芳华。
李芳华在家中被长辈反复嘱咐过,进宫之后绝不能失态,一定要表现出未来平王妃的镇定自若。
她只是个刚及笄不久的妙龄少女,满心憧憬着要嫁得良人。却被告知将要嫁给智力低下的平王。这是李太后给娘家的恩宠,长辈们满心欢喜,从几个适龄的李家姑娘里,挑中了相貌才学最出挑的她。
没有人问过她到底愿不愿意。
没有人知道她早有意中人。
没有人在意她心里是什么感受。
她就像一个提线木雕,今日晨起被丫鬟们伺候着梳洗装扮,被长辈带进宁安宫,当着众人的面抚琴献艺。被李太后仔细打量,被女帝陛下目光省视。
宽松的裙摆遮掩住了她战战发抖的双腿,精致的妆容掩去了她的仓惶和凄苦。
她就如一条离了水的鱼,被放到了精致的砧板上,认命地闭上双目。然而,平王突如其来的举动,打破了她为自己树立的心房。
她的眼角忽然就湿漉漉的。
带着她进宫的李夫人,发现了她的不对劲,笑容陡然僵硬,忙起身为她遮掩:“芳华有些不适,臣妾先带她退下休息片刻。”
在场的没有蠢人。再者,李芳华咬着嘴唇双目通红泪水不停滑落的可怜模样,谁又能视而不见?
李太后心火蹭蹭,气得不轻,狠狠瞪了李夫人一眼,口中淡淡道:“既是如此,就暂且退下吧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