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杨策所料,方贺果然亲自来到山东郡,也算定方贺不会轻易露面,只会在背后布局,解方齐之困。
方齐和王丙勾结已久,想保方齐就要先保王丙,当探子来报,李长儒出现在城墙之上,杨策就知道自己猜对了。
接下来只要打乱方贺的计划,他只剩一条路可以走,那就是杀王丙灭口,再将方齐带出山东。
王丙一死,朝廷必然严查,方齐贪赃枉法那些破事自然兜不住了,轻责罢官重则殒命,想活命只能由明转暗,托庇于三长老。
如此一来,杨策非但没能剪除三长老的羽翼,反而让方贺方齐两兄弟对三长老更加死心塌地。
杨策决不能允许这种局面出现。
从暗部提供的情报来看,方贺此人行事极为谨慎,从不轻易留半点纰漏。
绝大多数情况下,这都是方贺的优点,但只要利用得当,也会成为他致命的缺点。
杨策推测方贺担心他会阻挠,所以把刘宝儿放了出来。
刘宝儿在宫里地位再低——事实上并不低,秋公公最宠爱的义子,不出意外会接秋公公的班,成为皇帝身边的首席大太监——再无能,有了监军之名,便代表皇帝。
如果刘宝儿在山东地界上遇害,杨策及山东郡一众官员势必要查出凶手,给皇帝和朝廷一个交代。
方贺方齐两兄弟便可以趁杨策被绊住手脚,分身乏术,离开山东。
本来杨策的计划是等刘宝儿被杀,再由近侍拿下凶手——方贺不会亲自动手,也不会放心不熟悉的人,只会派出他最信得过的手下。
不论方贺的手下肯不肯招出方贺,总是与方贺脱不开干系。杨策便有充分的理由控制方贺。
只是最后,杨策还是心软了,赶来救下刘宝儿一条小命。
“后来呢,四哥可曾抓捕方贺兄弟?”
杨策平定乱党,班师回朝,皇帝亲自出城迎接,当着文武百官的面,与杨策把臂同登玉辇回至宫中。
没去大殿,也没去御书房,而是来到先帝为圣女修建的揽月楼,对坐在矮榻上细说山东平乱的过程。
杨策没有对皇帝隐瞒,包括他清理天地会内部的计划。皇帝听得像天书一样,他稍作停顿便迫不及待追问。
杨策说了半天说的口干,举杯啜了两口清茶,抬头望向窗外喜滋滋与秋公公说悄悄话的刘宝儿,他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一回,也算傻人有傻福了。
“没抓,直接杀了。”
说到这里,杨策颇有些后悔,如果不是他心软,留下刘宝儿一条小命,如果他没有为了救刘宝儿,杀了方贺派去的亲信,事情就好办多了。
方贺的亲信死了,刘宝儿却活得好好的,又没有其他证据,只凭杨策一面之词,指控方贺指使手下刺杀监军,三长老定然不服。
不能名正言顺除掉方贺兄弟,就只能用些见不得光的手段。
杨策救下刘宝儿的同时,红姐也将宋南天引到方贺兄弟附近,两方同样急于离开山东,又都以为对方是四散而逃的乱党,动起手便不留余地。
最后宋南天重金培养的死士更胜一筹,方贺兄弟双双送了性命。
“干得漂亮!”
“四哥你太厉害了,将那几个奸人玩弄于股掌之间,谋略举世无双。”
杨策懒洋洋瞪他一眼,起身往外走。
“累死了,回府休息几日,有事没事陛下都不要来烦我。”
皇帝起身追到门前,朝杨策背影问道
“四哥,你把这些告诉我,不怕我怪你吗?”
宋南天、刘宝儿,乃至山东郡官员,好歹都是皇帝任命的,犯了再大的过错,都该由皇帝问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