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陛下如今最缺的是人才,不受任何势力拿捏的人才。”
“我建议陛下开一期恩科,为朝堂补充一些新鲜血液。”
皇帝也早有此意,只是恩科的借口还要斟酌,两人商量半天,中午在杨策这里蹭了顿饭才回宫。
隔天便传出丽嫔有孕的消息,这是皇帝的第一个孩子,虽然月份尚浅,还只是一小块血肉。
皇帝很高兴,不但将丽嫔的位分提到了妃位,要不是百官极力阻拦,甚至想大赦天下。
拦着不让他大赦天下,他只能退而求其次,要求开恩科,百官总不能再拦着了,再拦,说不定他又撂挑子不干了。
百官同意了开恩科,散朝后才琢磨出点味来。
很有可能皇帝的目的就是开恩科,大赦天下不过是他的障眼法。
不过还是有很多人觉得皇帝心计没有那么深,没必要过度解读。
开恩科就开吧,反而新科进士进了朝堂还是要先经过百官的“调理”,听话的,留下,不听话的,远远地放个外任就是了。
恩科办得很顺利,共选出二百三十五名进士。
这边黄榜刚贴到城门口,那边暗部已经将这二百三十五人的资料全部调查清楚,汇总送到杨策面前。
哪个是受世家资助的,哪个是哪位大人的远亲,哪个又被哪位大人内定为女婿,一清二楚。
杨策将这些资料原封不动送到皇帝面前,皇帝翻阅后气得拍桌子。
“这些人朕还没见过,先经过多少轮筛选,这还是朕的天下吗?”
再生气,现实如此,只能一步步打破。
杨策将没有被“权势玷污”的二十九人的资料挑出来,放回皇帝面前。
“这些人排名靠后,却也是难得的人才,只要用得好,将来便是国之栋梁。”
“还有那些世家资助的,我建议陛下也可以用一用,甚至可以利用他们得到世家的支持,先稳定朝堂再说。”
皇帝长出口气,让自己冷静下来,苦笑着拍了拍杨策的肩膀。
“四哥,幸好有你。”
兄弟之间不说见外的话,杨策安慰皇帝几句,便告辞让他自己决定这些人的去留。
那二十九人之所以不被权势看中,自有弱点。
或者性格木讷,或者长相丑陋,或者年纪过大。
总之,都是些不会有太大发展的。
皇帝参照杨策拿来的资料对他们做出最为合适的安排。
大部分放了外任,去处不是穷就是恶。
皇帝不想再弄出一些眼里只有权势的大臣,来祸害百姓社稷,自然要对这些人严加磨砺,如果他们受不住,自己放弃了,只能说他们不是皇帝要的人才。
其实换个角度想,这也是皇帝对他们的一种保护。
如果把他们放在肥缺上,他们要面对的诱惑,或者打压,只会更多。
忙完恩科的事,已经进了七月,天上像下了火一般,热得人不想动弹。
杨策本来就很少参与朝堂讨论,索性向皇帝告假,去静云山别院避暑。
皇帝对此很是羡慕嫉妒恨。
他也热,也想避暑,但七月是汛期,他担心哪里又发大水,影响收成,睡觉都睡不安稳,更别说扔下朝政跑去避暑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