凛冬将至,朔风呼啸,卷起漫天飞雪,将边境涂抹成一片苍茫的白。
远处,狼嚎声此起彼伏,如同幽灵的哭泣,令人毛骨悚然。
来自北方的消息如同雪片般飞来,每一封都带着刺骨的寒意,昭示着边境的危机。
匈奴、鲜卑等游牧部落,如同嗅到血腥味的饿狼,趁着中原战乱,频频南下侵扰,烧杀抢掠,无恶不作。
边境告急的文书堆积如山,压得刘备喘不过气。
“报——”斥候跌跌撞撞地冲进大帐,单膝跪地,声音颤抖,“启禀主公,匈奴铁骑已攻破雁门关,守军……全军覆没!”刘备脸色铁青,一拳砸在案几上,震得茶盏乱颤。
不仅是外患,内忧也如影随形。
地盘的扩大带来了资源和人口,却也滋生了新的矛盾。
荆州旧部与新投靠的江东势力明争暗斗,互不相容。
关羽、张飞等老将居功自傲,对新任命的官员心存芥蒂;而江东官员则对荆州集团的强势作风颇为不满,暗中抵触。
利益的纠葛,权力的争夺,如同暗流涌动,侵蚀着刘备集团的根基。
刘备揉了揉胀痛的太阳穴,心中烦躁不安。
他深知,诸葛志所说的“蜀汉崛起”之路,远比想象中更加艰险。
内忧外患之下,稍有不慎,便会满盘皆输。
他看向诸葛志,
诸葛志站在地图前,目光如炬,将所有的情报尽收眼底。
他深知,前方的道路布满荆棘,稍有不慎,便会坠入万丈深渊。
北方的寒风呼啸着,仿佛在嘲笑他的不自量力。
但他心中却燃烧着一团熊熊烈火,那是他对蜀汉的信念,对未来的希望。
他紧握拳头,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。
“主公,”诸葛志的声音低沉而有力,“请备笔墨……”
烛火摇曳,在诸葛志的书房内投下斑驳的光影。
他独自一人坐在案前,眉头紧锁,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,发出轻微的“笃笃”声。
北方的战报如同尖刀般刺痛着他的心,边境的告急,内讧的苗头,所有的一切都交织在一起,形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,将他紧紧包围。
他起身走到书架前,目光扫过一排排竹简,最终停留在几卷厚重的兵书上。
他取下其中一卷,缓缓展开,昏黄的灯光洒在泛黄的竹简上,映照出上面密密麻麻的文字。
那是前人的智慧结晶,是无数次战争的经验总结。
他一页页地翻阅,眼神专注而认真,仿佛要将每一个字都刻进脑海里。
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,混合着烛火的烟味,形成一种特有的宁静氛围。
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,书房内静得只能听到诸葛志翻动竹简的声音。
他的手指不时在书页上划过,仿佛在勾勒着未来的战争图景。
他时而沉思,时而皱眉,时而舒展眉头,仿佛在与古人对话,在与历史的洪流交锋。
他走到墙边,展开一幅巨大的地图。
地图上,山川河流、城池关隘,都清晰地标注出来。
他目光落在北方边境,手指沿着蜿蜒的边境线缓缓移动,仿佛在感受着那片土地的脉搏。
北方的寒风似乎透过地图,吹拂在他的脸上,带来一丝刺骨的寒意。
他仿佛看到烽火狼烟,听到金戈铁马的厮杀声,闻到空气中弥漫的血腥味。
诸葛志在地图上标记出几个关键的战略位置,然后后退几步,仔细端详着。
他的眼神锐利如鹰,仿佛要看穿地图背后的重重迷雾。
良久,他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,低声道:“匈奴、鲜卑……你们,也该付出代价了。”他卷起地图,转身走向书桌,提笔蘸墨,在纸上写下几个字:“北伐方略”。
突然,他停下了笔,目光转向窗外,幽幽地说:“内忧外患,呵呵,攘外必先安内……”
诸葛志回到书房,案上的烛火跳动着,映照在他深邃的眸子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