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怀确认道:“正是。”
朱元璋含笑解释:“你之所以认为这是小事,是因为你不熟悉大明朝廷的朝会制度。”
“每逢大型朝会,百官须于寅时上朝,夏季秋季倒还好,冬日里如何受得了?”
寅时,即现代所说的凌晨四点左右。
“都察院呈上的奏疏,看似细小无足轻重,却承载着满朝文武的心声,既不可忽视,也不能置之不理。”
至此,朱怀才恍然醒悟。
理解了朱元璋的话语后,朱怀的眼神也变得庄重且敬仰。
尽管他是穿越者,拥有系统赋予的帝王智慧和历史知识,但在治理国家、处理政务的具体细节上,他显然还不够成熟,至少目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对此,他并不避讳,坦然承认自己的不足,不行就是不行。
他思索片刻,提议道:“既然寅时上朝过于辛苦,是否可以根据季节调整朝会时间呢?”
朱元璋再次摇头:“此事不可行。”
“治国理政要有规则,皇帝在这些事情上不应轻易妥协。
自上而来的恩泽,自古以来,士人们常言雨水雷霆,均源自君恩。
调整朝会时间固然可以,但必须由皇帝亲自提出,如此一来,臣子们才会心生敬畏,才会珍视这一恩典。”
朱怀始料未及,一份关于更改朝会时间的奏疏背后,竟蕴含着如此深厚的含义与权衡较量。
他彻底被朱元璋的见识折服,同时,他也对这个讲究礼法的封建王朝产生了更深的敬畏之情。
他终于意识到,要做一名皇帝,并非像电影小说里描绘的那么简单,当真正踏入这个古老王朝的核心,他才明白,想要稳固江山竟是如此艰难,成为一位皇帝更是不易。
屋外暴雨如注,屋内一老一少,在昏黄的灯光下不断探讨、交流、深思、总结。
正如生命的传递,从垂暮之年传至青春年华。
仿佛权力的交接,从这一代过渡到下一代。
东宫之内,暴雨依然未歇。
朱允炆托腮望着窗外,眼神中透露出失落与不甘。
他知道,今晚祖父并未回宫。
更令他知晓的是,祖父甚至把奏疏带去了朱怀那里!
想到这里,朱允炆眼中逐渐燃起了愤怒!
曾经,这种特殊待遇,唯有自己独享!
如今,他甚至连见祖父一面,都要煞费苦心!
他本以为自己已重新赢得祖父的关注,为何?
为何短短数日之间,祖父的态度又发生了变化!
朱允炆百思不得其解,亦不知自己究竟犯了何错。
“孩儿,还不睡?听说晚饭也没吃,快来喝碗燕窝汤。”
吕氏走过来。
在朱元璋不在宫中的时候,她不必再忍受那些坚硬难嚼的腊肉萝卜。
“还在为祖父的事情烦恼吗?”
吕氏的眼中带着一丝愠怒,她同样得知了朱元璋今晚未归皇宫,甚至带走了奏疏的消息。
“孩子,别多想了,先喝汤,剩下的交给我,娘自有办法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