甚至朱元璋规定,倘若地方官不作为,或者为非作歹,当地百姓有权利集结青壮,抓了地方官员直接送到京城告状!路旅费用朝廷报销!
别管老朱的目的是什么,但这样的百姓凌驾于官员之上的制度思想,确确实实是华夏社会的一次巨大的进步!
百姓抓官老爷治罪?不敢想,以前从来不敢想啊!
朱元璋以前百姓状告官员的成本之大无法想象,更是经常发生堂下何人状告本官的荒唐事。
朱元璋担心地方官员官官相护,阻挠百姓进京申冤,于是设下了各种刑法。
阻拦者杀头、剥皮实草,情节严重者,甚至可以诛九族。
当然,古代的交通和生产力限制下,百姓能进京告状的可能性微乎其微。
而且地方百姓除了宗族外,团结性不是那么高。相较于出一时之气,百姓更善于忍气吞声,关注吃饭问题。
就比如之前状告孔府的那位,虽然隆庆帝下旨命太医全力养护,但还是因为油尽灯枯去世了。
万幸的是,这位蒙受冤屈之人,亲眼看到了孔府满门尽灭的下场,这或许是唯一的告慰了。
但不管如何,这种制度是先进的,是跨越时代眼光的。朱元璋看到了属于百姓的力量。这是华夏社会文明的又一次伟大尝试。
隆庆帝将桌子上最后一本奏折朱批完毕后,看着一旁堆积如山的奏折,一股满满的成就感涌上心头。
朕好强啊!!!
可下一刻,十几个小太监源源不断的将新的一批奏折搬到了隆庆帝的桌子上。
隆庆帝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,心里一阵发狂:朕不要加班!朕要找梓潼!(?﹏?)
可再埋怨,活还得干不是。
隆庆帝闭目歇息片刻后,一头扎进书山图海,继续和奏折搏斗。
而那本巡按御史为难的折子,就在这堆奏折其中。
……
当天晌午,薛虹的折子被送到了太子府,下午太子就召集官员拿出来了章程。
第一,立刻准备材料、粮食,搭设粥棚,与此同时下令顺天知府立刻查清京畿地区受灾情况。
第二,设立救济所,暂供无家可归的流民百姓安身,以免冻毙。
第三,以朝廷的名义号召官员捐献粮食,以供粥棚。凡参与捐献者,会由朝廷立碑,记录捐献数目以及身份,供百姓瞻仰。
第四,为了避免有人浑水摸鱼,冒充流民占便宜,太子还安排了专门的人,去负责检查。
若有发现贪便宜者,刺字罚银,昭告乡邻。鼓励邻里举报,奖励粮食。
最后,太子根据薛虹的建议,征召流民乞丐,以工代赈,负责配合官府清理积雪、救灾、灾后重建等等事宜。
当朝太子亲自下令,次日一早,粥棚便已经有十几处支了起来。
而京郊的破庙也被工部大刀阔斧的开始进行改造。
薛虹又请太子下教,命京城四周的道馆庙宇伸出援手,帮助朝廷赈灾。(皇帝下令称敕、太子王爷下令称教。)
京畿地区道馆庙宇无不响应太子的命令,开门施粥,救济百姓。
这场大雪一下便是三日,但在官员和百姓的共同努力之下,反而冻死的人数比往年要少了些。
一时间朝野上下,纷纷称颂太子贤名。
而薛府林府只不过响应太子的号召,参与救助百姓。
但宫里的赏赐与皇后娘娘传召黛玉的次数,不知不觉又变得频繁了。